白黑网 >>  正文

 渑池—义马与早、中侏罗世碎屑、粘土沉积有关的煤矿床成矿亚系列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

来源:nn.baiyundou.net   日期:较早时间

一、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该成矿亚系列属于洛安地块矿床成矿系列,分布于河南渑池—义马地区。成矿带东西长约20km,南北宽2~2.5km,面积约100km2

三叠纪时期,由于地壳上升,使华北地台区内陆上较大的沉积盆地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到早侏罗世沉积盆地只限于济源、义马一带。

早—中侏罗世在义马盆地内沉积了以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碳质粘土岩及煤层为主的一套含煤建造,分布在盆地的中部。晚侏罗世,由于本区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壳运动由整体的升降变为局部的坳陷与断陷,此时渑池—义马一带变为较深的坳陷盆地,其间沉积了分选性极差层理不清的块状砾岩夹少许砂岩,沉积环境由早期平静的淡水湖泊相变为山间急流与冲积扇相。

白垩系零星出露在盆地南侧,分布于侏罗系之上。下统主要由粉红色、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及粉砂岩组成。上统为一套红褐色砾岩层,其中夹少量灰绿色厚层泥质粉砂岩。

渑池—义马盆地周边被三叠系所围,其北部、东部出露完整,南部、西部则零星分布。沉积物为一套陆内盆地滨湖相到湖泊-沼泽相碎屑岩系。下统碎屑岩为紫红、灰紫色,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组成;中统下部岩石紫红色为主,中部岩石紫红、紫灰色与黄绿色互层,上部岩石以黄绿、褐黄色为主,该统主要为长石砂岩、粘土岩夹少量页岩,粘土岩中常含有钙质结核,底部有钙质砾岩;上统岩系的下部为黄绿色、米黄色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砂质粘土岩夹薄煤层,上部岩石呈灰黄色、灰绿、灰色,由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煤线组成。

三叠纪末,受印支运动影响,本区地壳上升,渑池义马一带周边隆起,其后盆地内沉积了早、中侏罗世滨湖-沼泽相含煤建造,构造环境处在平稳的升降运动中,早侏罗世聚煤作用时期,沉积环境更平静,持续时间也较长。到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受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构造发育,破坏了侏罗纪沉积盆地的完整性,形成小型断陷、坳陷,沉积了白垩系的一套磨拉石建造。

二、控矿地质条件

(一)地层

煤的形成离不开有利的沉积环境,它赋存在特定的沉积岩系中。因此,地层对煤矿(层)控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义马组

该组属中下侏罗统,为该成矿亚系列之含煤地层。在义马一带发育较好,代表性剖面如(图4-9)。

图4-9 义马露天矿西侧中下侏罗统义马组(J1-2y)剖面图

(据焦作矿业学院,1982年,略有修改)

上覆地层:上第三系(N)砾岩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

不整合

中—下侏罗统义马组(J1-2y) 厚124.7m

11.灰白、灰绿及红色粘土层 5.9m

10.黑色致密块状粘土岩夹菱铁矿层。产双壳类:Tutuellasp.及叶肢介、介形虫、鱼鳞片化石 18.3m

9.中层煤夹黑褐色砂岩及粘土岩 4.6m

8.上部灰黑、黑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灰色厚层粉砂岩及薄煤层,下部灰黑色厚层粉砂岩和砂质粘土岩。含大量动、植物化石碎片 7.8m

7.灰色厚—巨厚层粉砂岩夹黑色薄层砂质粘土岩。顶部为黑色砂质粘土岩及粘土岩。富含植物化石 15.4m

6.土黄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粉砂岩,夹钙质细砂岩 20.7m

5.浅灰色薄层中—细粒砂岩,夹灰色粉砂岩。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钙质石英砂岩 6.8m

4.浅灰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灰色砂质粘土岩 17.7m

3.灰色中厚层粉砂岩。含植物化石 9.5m

2.底层煤,夹碳质粘土岩、粉砂岩及碳质菱铁矿薄层 13.0m

1.砂、砾岩层,常相变为含砾粘土岩或砾岩与砂岩、粘土岩互层 5.0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上三叠统谭庄组(T3t)

2.马凹组

该组属中侏罗统,下段为灰黄、灰绿及紫红、灰白色砂质粘土及粘土岩,夹砂岩及砾岩,底部为厚层砾岩。上段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岩夹灰绿、灰黄色砂质粘土及砾岩。沉积厚度156~196m。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3.上侏罗统

该统下部为红色砾岩夹砂岩及粘土岩,上部为褐、灰色厚层砾岩夹砂砾岩。属一套冲积扇砾岩。厚度393~446m。

从侏罗系沉积岩石组合,岩性特征表明,成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煤矿受控于中、下侏罗统义马组地层。

(二)岩相古地理特征

本区侏罗纪的沉积大致继承了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由于华北地台持续上升,湖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早侏罗世只剩下渑池—义马和济源两个小盆地。渑池—义马盆地在侏罗纪早期从沉积的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看,沉积环境属滨湖—沼泽相。义马组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主要为蕨类和裸子植物,动物化石主要有双壳类及叶肢介、介形虫等。煤是在弱还原和还原条件下形成的,中、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内沉积物为湖泊相和山间冲积扇相,已不利于煤的生成。

(三)古气候特征

晚二叠世时华北地台气候转变为炎热干燥、少雨,石炭二叠纪聚煤期终止。这一气候特征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中三叠世之后,气候又逐渐转向温暖、潮湿、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繁殖,到早侏罗世晚期以后,再次转向炎热干旱气候,从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煤的生成,说明气候对煤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控矿构造

在成岩成矿过程中,地质构造和地质建造总是相辅相成的。盆地内沉积物岩性特征及不同类型岩石组合,往往能反映出成岩成矿时的地质构造环境。

印支运动使渑池义马地区周边基底隆起,形成了侏罗纪内陆湖泊盆地,为煤的聚集提供了场所。从义马组沉积岩系组合特征可知,在早侏罗世时期湖盆处在平稳的升降运动中,沉积相属湖泊—沼泽相,腐殖质物堆积速度和盆地下沉速度基本一致,使聚煤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成为均衡补偿盆地,为煤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到中晚侏罗世,地壳升降运动较频繁。构造环境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气候变化,聚煤期终止。侏罗纪末,因受燕山运动影响,本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对煤层具有破坏作用。

三、成矿特征

(一)含煤岩系

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义马组。该组底部为砂、砾岩层,由青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含石英岩、石英砂岩砾石组成。厚度0.9~59m;下部为灰色粉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碳质粘土岩及厚煤层(煤1—煤2);上部为灰黑色粘土岩夹砂质粘土岩及粉砂岩,含中层煤和上层煤1—煤2,煤田东部上层煤及铝土质粘土岩常被剥蚀无存。含煤地层厚度在26~136m之间。

煤系地层出露于渑池向斜轴部,分布于千秋、常村、义马、杨村、耿村等地,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10°~25°。

(二)煤层产出特征及空间变化

含煤岩系中含煤层2~5层,煤层总厚约21m,含煤系数28.26%。各煤层自下而上为:

1.底层煤1

位于含煤岩系底砾岩之上。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及碳质粘土岩,局部直接见底砾岩。煤层主要发育于成矿带西部浅部和中深部,延至深部则与底煤2合并,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一般6~7层,最多可达12层,夹矸厚度一般为0.01~1.72m,岩性多为粘土岩和碳质泥岩。该煤层厚度一般变化在0.24~21.76m之间,平均厚8.51m,局部厚度达31m,煤层沿走向不稳定,属局部开采煤层。

2.底层煤2

位于含煤岩系下部,顶底板均为粘土岩。煤层在成矿带内分布稳定,煤厚变化在0.39~7.56m之间,具普遍可采性。煤层结构复杂,一般含夹矸2~6层,最多达19层,夹矸厚0.03~1.85m。

3.中层煤

位于含煤岩系中部。煤层厚一般4m,煤层基本稳定,大部地段可采。顶底板为粘土岩或泥岩,局部地段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结构简单,夹矸一般为2~3层,单层夹矸厚0.03~1.42m。

4.上层煤

位于含煤岩系上部,距中煤层12~18m。顶底板均为粘土岩。该煤层仅发育于矿田的西部,常分叉为两层煤,相距2m左右,上层煤1厚0.09~8.93m,平均厚2.12m,不稳定,局部可采;上层煤2厚0.82~2.84m,均厚1.85m,结构复杂,局部可采。

从含煤岩系中煤层在不同部位发育程度、空间分布、煤层结构等特征可以看出:聚煤作用从早到晚有由强变弱的演化趋势,且具成煤厚度由大到小;煤层厚度变化大、多不稳定、煤层分支、归并现象及结构复杂,夹矸层多的特点。

(三)煤质特征

不同层位的煤层,煤质也不相同。底层煤为中灰、低硫、低磷长焰煤。呈块状及碎粒状,易碎,易风化,易自燃。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次为半暗及暗煤,属半亮型及光亮型。发热量较低。中层煤属低—中灰、富硫褐煤—长焰煤,半亮型。上层煤为低—中灰、中—富硫的褐煤,属半亮型。各煤层煤质组分变化见表4-5。

表4-5 义马煤田各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煤层层位的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和发热量降低;煤的灰分、硫含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石炭—二叠系煤质相比,其变质程度、发热量相对较低,挥发分含量普遍较高,一般高出15%~20%。

(四)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义马式煤矿生成于早中侏罗世,分布于渑池—义马中生代沉积盆地中部。成煤作用与晚石炭—二叠纪的煤形成机理基本相同,只是成矿背景和时代不同。义马式煤形成于内陆湖泊—沼泽环境,在早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沼泽内植物茂密生长和繁殖,为煤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但植物遗体要逐步转变成煤,尚需经历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从含煤岩系义马组岩石组合及煤层特征看,聚煤期盆地构造条件有利煤的形成,沼泽下降速度与泥炭堆积的速度保持均衡状态时间较长,早侏罗世到中侏罗世,这种均衡补偿性有逐渐变弱的趋势,致使煤层厚度由下而上变薄。整个盆地处于平稳的沉降运动中。泥炭化作用使地表沼泽的植物遗体转化成腐植质(泥炭);泥炭层随着盆地基底下降,沉入深部,同时上部覆盖着厚厚的沉积物和地表水,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和深部温度等因素影响下,泥炭(腐泥)层发生煤化作用,逐渐固结成褐煤、长焰煤等。

综上所述,义马式煤矿(床)成矿模式流程如下: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

(一)大陆坳陷-断陷沉积盆地与陆相及海陆过渡相碎屑岩、泥质岩有关的煤、石油、油页岩、膨润土、耐火粘土、铜(铁、石膏、芒硝、天然气)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类型8)
本成矿系列类型形成于中生代大陆(陆内)坳陷-断陷沉积盆地,煤、石油、油页岩、膨润土、耐火粘土、铜等沉积矿床产于中生界陆相及海陆过渡相碎屑岩、泥质岩中,包括26个成矿系列。
该成矿系列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但主要分布秦岭以北地区。据初步统计,含矿地层层位共有37个,它们是:中三叠统铜川组、克拉玛依组,上三叠统延长群、丙南组、大荞地组、宝鼎组、安源组、巴贡群,下侏罗统香溪组、自流井组、八道湾组,中下侏罗系统水西沟群、克拉苏群、石拐群,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大同组、门头沟群、延安组、木里组、窑街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伊敏组、西岗子组、九峰山组、巴彦花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沙河子组、城子河组、穆棱组、固阳组、九佛堂组、阜新组、马头山组、高峰寺组。
从沉积盆地及沉积建造的发育情况来看,西北及西南地区主要为三叠-侏罗纪内陆坳陷盆地及山间盆地(谷地),以河湖-沼泽相为主,局部(赣北及藏东)为海陆过渡相,岩石类型以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或粉砂质)页岩、泥岩为主,夹煤层及耐火粘土、油页岩、菱铁矿等,含石油;东北地区(含华北地台北缘东部)主要是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均为河湖-沼泽相及冲-洪积相沉积建造,岩石类型以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页岩为主,夹煤层、油页岩及膨润土,含石油;滇中一带发育含铜砂岩。
(二)大陆坳陷-断陷沉积盆地与陆相及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有关的石膏、芒硝、石盐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类型9)
本成矿系列类型形成于中生代大陆(陆内)坳陷-断陷沉积盆地,石膏、芒硝、石盐等沉积矿床产于中生界陆相及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中,仅包括4个成矿系列。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扬子成矿省的四川、安宁等断(坳)陷盆地以及秦岭成矿省南襄断陷盆地和川滇成矿省芒康断陷盆地。
含矿地层层位有上三叠统甲丕拉组、中下侏罗统察雅群、上侏罗统妥甸组(安宁组)、下白垩统海棠井组、上白垩统胡岗组等。以河湖相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甲丕拉组为海陆过渡相灰岩、泥岩及砂页岩,夹石膏、芒硝、石盐矿层。
(三)陆表浅海-潟湖盆地与海相及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有关的石膏、芒硝、石盐、铁、锰(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银、铅、锌、铜)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类型10)
本成矿系列类型形成于中生代陆表浅海-潟湖盆地,石膏、芒硝、石盐、铁、锰等沉积矿床产于海相及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中,包括7个成矿系列。
该成矿系列类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扬子成矿省的江汉、四川、六枝、建水—文山及德钦—兰坪等海湾—潟湖盆地,是广阔的上扬子三叠纪蒸发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含矿地层层位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中下统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中统陆水河组、关岭组、法郎组、甲丕拉组及三合洞组,均为浅海—潟湖相沉积建造,岩石类型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及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相关矿产有石膏、石盐、天然气及锰矿。
西藏唐古拉以西的羌塘东北部地区,中侏罗世为广阔的唐古拉陆表海的一部分,在局部较为封闭的海湾、潟湖等滞流环境沉积了一套富含蒸发岩的浅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形成那底岗日式石膏矿床和通波日式油页岩(石膏)矿床。

一、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该成矿亚系列位于洛安地块南缘,分布在鲁山、宝丰、汝州、伊川、舞阳及灵宝等地。矿带总体展布呈北西向,在鲁山辛集地区磷、石膏矿发育较好,其他地区主要以小型磷矿为主,石膏矿不发育或缺失。
区内出露基底为新太古代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其上沉积了元古宇及古生界盖层。元古宇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震旦系罗圈组由冰碛砾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寒武系分上、中、下三统:下统主要由黑色磷块岩、碳质页岩、紫色页岩、豹皮灰岩、泥晶灰岩及泥晶白云岩等组成;中统主要由紫红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泥质条带及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组成;上统由块状和鲕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和燧石条带白云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在渑池陷褶断束内,寒武系与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组主要由深灰色灰岩、泥晶灰岩、豹皮灰岩及白云岩组成;在临襄坳陷内,寒武系与中石炭统本溪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奥陶系。寒武系之上的石炭—二叠系为含铁、铝土矿(或粘土矿)及煤等一套由滨海、浅海到三角洲相沉积岩系组成。
太古宙是豫西地壳活动频繁时期,沉积了一套类似大洋优地槽的由超基性、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到碳酸盐岩、硅铁质岩、复理石岩等岩系组成的建造。强烈的嵩阳运动,使太古宙沉积物及岩浆杂岩发生强烈变质和区域混合岩化,并形成一系列短轴背斜和穹窿群体。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中条运动使华北地台基底基本形成,在中元古—新元古代早期,沿黑沟—栾川—维摩寺断裂上涌喷溢了大量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系,形成巨厚的熊耳群。继熊耳群之后相继沉积了海相碎屑和海相碎屑—碳酸盐建造。
晋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更趋稳定,地壳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震旦纪时,华北古陆南缘与秦岭隆起带之间为一沉降带,沉积了一套陆屑—镁质碳酸盐建造。罗圈晚期,地壳缓慢沉降,海水由东南方向浸入,淹没了渑池—确山盆地,沉积了滨海—浅海相含磷(及海绿石)砂页岩建造。晚震旦世末期发生的少林运动,使豫西广大地区出现短暂上升,海水曾一度退出全区。
少林运动以后,早寒武世台区地壳整体缓慢沉降,在继承震旦纪古地理和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海侵,直至晚寒武世,海水才自南向北缓慢退出本区,其间沉积了滨海—浅海相的陆屑、磷、盐膏—碳酸盐—含镁碳酸盐建造。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隆起,结束早古生代海侵,转为长期风化剥蚀阶段。
在寒武系出露地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呈北西、近东西及北东东向产出,规模多为中小型,断裂常切穿含矿地层,破坏其连续性。
区内岩浆活动微弱。其周边地区(以西南侧为主)岩浆活动频繁。在黑沟栾川—维摩寺断裂以北的太古宇—元古宇地层分布区内,主要为熊耳期大范围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活动和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呈大岩基产出,其次是太古宙花岗岩及元古宙辉长岩、辉绿岩及石英斑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等侵入,并多呈大小不等的岩株和岩脉状分布。
二、控矿地质条件
(一)地层
早寒武世早期是华北地台南缘磷、石膏重要的成矿时期,其间辛集组在豫西地区比较发育,分布较广。以灵宝汝州一线为界,以北的辛集组,主要由砾岩、砂砾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及含燧石结核灰岩、豹皮灰岩等组成,不含磷块岩和石膏层;以南的辛集组岩性稳定,厚度67~334m,其下部由黑色磷块岩、碳质页岩、含磷粉砂岩、砂质泥晶白云岩等组成(为含磷层位),中部由石英砂岩泥晶白云岩、杂色白云岩(或灰岩)角砾岩、含燧石团块白云岩、灰岩等组成(含石膏矿),上部为深灰色厚层豹皮状灰岩。辛集组在本区东南部发育最厚,由南向北厚度明显变薄,下部的碎屑岩粒度也逐渐变粗,磷的含量逐渐降低。分布于灵宝—汝州一线以南地区的下寒武统辛集组对磷矿、石膏矿分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
(二)岩相古地理环境
自早寒武世始,华北区出现一个沉积范围较大的海盆地。早寒武世辛集早期海水由东南向北、北西方向浸入,在灵宝、汝州、叶县、确山一带形成一个较狭窄的陆棚边缘盆地,盆内沉积了一套黑色页岩和砂质页岩,页岩中含磷结核。在汝州、鲁山一带主要形成一套含磷岩系。系中岩层具板状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层面有不协调的波痕,生物碎屑较多,主要有三叶虫、腕足、软舌螺和小壳动物等,反映磷矿是在浅海陆棚至滨浅海过渡环境下形成的(图4-10)。

图4-10 河南省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据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9)
1—灰岩组;2—灰岩-砂岩组;3—灰岩-页岩组;4—页岩-灰岩组;5—沉积盆地边界;6—相区界线;7—岩组界线;8—海侵方向;9—腕足类;10—三叶虫;11—小壳化石;12—磷矿床;13—台地边缘浅滩相;14—陆棚相;15—局限台地相
早寒武世辛集中、晚期,在含磷岩系之上,形成了障壁滩沉积,主要为含细砾砂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及粉砂岩等,岩石具淡紫红和砖红色,波状层理,层面上具浪成波痕,大型干裂,并含石盐假晶等。当海水北浸至太行山南缘时,南部鲁山—叶县一带因障壁滩的阻挡作用,处于滨海沙滩的台地蒸发岩相区,形成了蒸发岩系建造:下部为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石膏岩、泥膏岩、膏灰岩等,具水平纹理生物化石极少;上部为泥晶灰岩、燧石团块白云岩及豹皮状灰岩,含三叶虫化石。该建造反映出沉积环境由潟湖相向潮坪相过渡。
到早寒武世晚期(馒头期),海水淹没全区,鲁山—叶县一带变为开阔的台地环境,主要沉积了黄褐色、紫红色泥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紫色页岩等。
(三)古气候条件
寒武纪辛集期形成的磷矿床,从含磷岩系岩性特征及富含生物化石等推断,此时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有利于海上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吸收来自陆上和海水中的五氧化二磷。
从辛集组含磷岩系之上形成的障壁滩沉积建造之岩相特征可以看出,石膏岩系是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潟湖中蒸发量远远大于地表水注入量,经蒸发、浓缩形成的。
三、成矿特征
(一)磷矿
磷矿床受控于下寒武统辛集组下段,故称辛集式磷矿。含磷岩系分布于灵宝的朱阳、汝州拉台和杨波、济源玉皇寨、宝丰兰沟、鲁山岳村—大木厂和鹰嘴石等地。
以鲁山辛集磷矿(中型)为代表,其矿床特征如下:
1.含磷岩系
该岩系在不同地区发育程度相差较大,沉积厚度变化在7~82m之间,一般20~40m,分上、下两段。
(1)下段:为主要含磷层位,厚度3~24m,一般10~18m。下部为灰或灰黑色饼砾状砂质磷块岩及海绿石含磷砂岩;中部为灰、灰黑色结核状、致密块状、条带或条纹状砂质磷块岩;上部为灰白色含磷砂岩夹薄层含磷粉砂质页岩。矿层(床)赋存在该段之中。
(2)上段:为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含磷、铁、钙质砂岩,底部常见层间砾石,本段内见有少量无铰钢腕足类生物化石碎片,厚度4~58m,一般10~22m。
2.矿层(床)地质
矿层由含磷砾岩、海绿石含磷砂岩及砂质磷块岩等组成。矿层厚度0.7~3.2m,一般为1~2m,平均厚1.47m。矿体以层状、似层状形态产出为主,其产状与赋矿岩系与下寒武统空间分布相一致,在鲁山辛集地区,呈近东西向延伸,倾角10°~30°。矿体长度4400m,沿倾斜延伸达1400m以上。
矿石呈黑灰色,由胶磷矿和石英等矿物组成,具结核状、致密块状、条带条纹结构。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56.24%~69.34%,P2O5一般8%~13%,平均11.48%,CaO4.69%~19.44%,Fe2O30.17%~3.3%,Al2030.1%~3.88%。
(二)石膏矿
主要分布在鲁山的辛集地区,形成大型矿床,其次是方城的杨楼(矿点)。以辛集石膏矿为代表,矿床特征如下。
1.含膏岩系
该岩系位于下寒武统辛集组上段高镁碳酸盐—硬石膏建造的下部,在辛集地区沉积厚度变化在12~126m之间,一般30~80mm。含膏岩系在地表和浅部为膏层因次生作用形成的盐溶角砾岩—次生石灰岩带,由灰白、紫红色交代角砾岩和次生石灰岩组成,岩石溶蚀小孔洞发育具蜂窝状构造;在深部由灰白、紫红、灰色膏层和含膏白云岩组成。石膏呈脉状及少许块状,近底部多为含泥砂的紫红色石膏质白云岩,与下伏含磷岩系上部的淡紫红色中粗粒含磷钙质砂岩呈过渡关系。含膏岩系顶板是桔黄色及紫红色薄层状含白云质泥质灰岩,厚度5~10m。
该岩系中岩矿石角砾普遍,大小悬殊,混杂分布,角砾大小变化在0.1~5cm之间,角砾含量10%~75%不等,成分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胶结物为硬石膏、石膏和少量白云石及微量铁、泥质等。岩系内白云岩、白云质石膏岩(硬石膏岩)和石膏、硬石膏矿层呈互层状,且具多韵律性:下部可见含膏砂质白云岩→白云质硬石膏岩(或石膏岩)→膏层;中、上部为含膏白云岩或白云质石膏岩→膏层。含膏岩系内矿层层数在不同地段发育程度差异较大,变化在1~17层不等。
含膏岩系,呈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北西或北北东,倾角10°~30°,向深部有变缓趋势。
2.矿体地质
石膏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含膏岩系内,为隐伏矿体。矿体埋深-22.86~-229.64m,中段较浅,东西两段较深。已控制矿体东西长6400m,南北宽400~1200m,面积约5km2。矿层与含膏岩系产状一致,倾角一般5°~20°,局部20°~30°。矿体出露部位多是含膏岩系倾角变缓之处。
工业矿层呈多层状,层数1~17层不等,一般3~8层,单层厚1.2~35.66m,一般1.5~5m。矿层层数与含膏岩系厚度关系密切,含膏岩系厚度大含矿层数多,反之则层数少。辛集矿区西段含膏岩系厚度较大,矿层数一般为7~11层,累计厚度17~28m;东段含膏岩系变薄,矿层数一般为3~8层,累计厚度6~20m。
3.矿石物质组成及矿石类型
(1)矿石物质组成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硬石膏、石膏,次为白云石,微量矿物有方解石、绿泥石、海绿石、长石、黑云母、石英、泥铁质和胶磷矿碎屑等。
矿石化学成分:SO328%~45%,CaO27%~36%,MgO2%~8%,SiO23%~6%,Al2O30.5%~1.1%,Fe2O30.25%~0.35%,TiO20.05%~0.13%,K2O0.15%~0.3%,Na2O0.04%~0.07%,P2O50.016%~0.026%,H2O+0.5%~15%,H2O-0.15%~0.26%。
(2)矿石类型
依据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含量将矿石类型划分三大类。
Ⅰ.硬石膏型:CaSO4≥50%
Ⅱ.硬石膏+石膏型:CaSO4和CaSO4·2H2O含量均小于50%
Ⅲ.石膏型:CaSO4·2H2O≥50%
辛集石膏矿床的矿石类型以硬石膏为主(占总量52.95%),次为石膏型(占26.57%)和硬石膏+石膏(占20.48%)。
四、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早寒武世辛集期早期沉积的磷矿及其后的石膏矿,是在不同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成矿机理也截然不同。
(一)磷矿
辛集组底部磷块岩及含磷砂岩中的磷,其来源可能有二:一是来自陆上岩浆岩(或火山岩)的易溶磷灰石,由地表泾流将磷质带到海盆地中去;二是来自海洋中火山喷发作用带出的磷,溶于海水中。
在地表泾流入海区域,磷被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生物体内,载磷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海底盆地底部,经腐解形成碳酸铵和磷酸钙;海水中的磷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磷块岩。据A·卡扎科夫研究,近代大洋水柱中磷的浓度可分出四层:自海平面以下至50m为第一层,属光合作用带,浮游生物吸收磷,水中含磷很低(10~15mg/m3),很少超过50mg/m3;深度从50到300~400m之间为第二层,是死亡有机物穿越带,含磷量也很低但有增嵩趋势,含量50~100mg/m3;第三层厚度从300~400m到1000~1500m,有机物大量分解,从中析出磷,使海水富含磷,含量猛增形成最高值带,含量200~300mg/m3或>300mg/m3;第四层从1000m或1500m以下,含磷又进入低值带。在海流作用下高值带的富含磷酸盐溶液被输送到浅海、滨海带停积(图4-11)。

图4-11 在深部上升冷水流的条件下,陆棚地带的海水中形成磷块岩—沉淀磷酸盐图解

(据A·卡扎科夫,1937)
1—海岸卵石层相和砂相;2—磷块岩相;3—石灰质沉积物相;4—浮游生物残体沉降;5—海流方向
在浅海滨海带内,悬浮于动荡环境的磷质质点,受制于水体搅动能量条件及“CaO-P2O5-H2O”相平衡的支配。一方面随pH值的不断提高,磷酸钙早于钙镁碳酸盐的饱和而发生沉淀,另一方面由于表面水的不断蒸发,加速了磷酸钙的过饱和及上升洋流富磷酸盐溶液的补充,从而促使磷酸钙沉淀物的产生及围绕着悬浮的磷质和陆源碎屑颗粒形成磷质结核及磷质胶结物构成矿层。当然,整个成矿阶段,生物(特别是藻类)对磷的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辛集式磷矿空间分布和含磷岩系及其上部岩石组合等特征看,磷块岩、含磷砂岩、海绿石含磷砂岩等,为陆源碎屑-碳酸盐建造系列的组成部分,磷质主要来自秦岭—大别古陆(洛固古陆)的岩浆岩和火山岩中,部分磷质可能来自海侵之后富磷溶液由海流带到浅海滨海区并参与成矿作用,经生物沉积腐解和经生物化学作用沉淀出磷酸盐。辛集式磷矿属生物化学沉积成因。其成矿模式为: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

(二)石膏矿
辛集式石膏矿属化学沉积矿床,是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由真溶液中沉积形成的。
在河南的含磷岩系上部的含磷钙质砂岩中出现了岩石呈现砖红、紫红色、干裂、泥皮构造及顶部含石膏细脉现象,这表明含磷建造的晚期,古气候开始转向干燥炎热。这种气候一直延至下寒武世辛集晚期。其间,在海盆南缘的鲁山、叶县、方城一带分布有较多的潟湖盆地,当受到高海潮或特大潮汐作用时,海水漫入潟湖盆地,潮退后则与海洋分离。在干燥炎热条件下,漫入潟湖盆地的海水,远远小于蒸发量,因此,促使湖中海水的咸化程度不断增高,最终在盆地底部相继沉积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和石膏矿。
周期性潮汐作用反复多次,形成了多层状膏盐层。各种蒸发岩中,白云岩、石膏岩沉淀速度较低,岩盐沉淀速度较高,钾盐类最高。从上述膏盐层出现的韵律特征和岩石组合可推断,潟湖盆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带,盆底下降速度与蒸发岩沉淀堆积速度基本相一致。到辛集组晚期,由于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新的海侵发生,结束了膏盐层沉积,产生了正常的浅海相碳酸盐岩。还应指出,辛集大型石膏矿床的形成,除矿床处于滨海浅滩的潟湖盆地外,还有赖于干旱气候条件和构造运动的特殊配合。

相关要点总结:

19613836760:中国中生代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冉齐答:碰撞造山阶段的沉积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山系的山前盆地及山间盆地中,在西北及西南地区形成三叠系—侏罗系陆相及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岩-泥质岩建造。(二)构造体制大转换与成矿作用 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初(160~130Ma)是中国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高峰期,也是中国东部由近东西向构造线彻底转变为北东...

19613836760:地方级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区
冉齐答:在义马市东西长30km、南北宽10km的中生代陆相盆地内,不仅分布着中原唯一的中生代煤矿,而且保存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大量完美的各类动植物化石,其中义马组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被称为义马生物群。义马生物群中常见的动物化石有鱼类、双壳类、昆虫、叶肢介类等,还发现有4种以上的恐龙足迹化石和鳖化石等...

19613836760:杨村矿井义马组2-3煤层瓦斯地质图
冉齐答:本区主要含煤岩系属早侏罗世义马组,共含煤五层,自上而下为1-1、1-2、2-1、2-2、2-3煤,其中普遍可采者为1-2、2-1、2-3煤,1-1煤大部分可采,2-2煤局部可采。矿井主采煤层为2-1煤、2-3煤,2-1煤层厚度0.84~5.83m,平均4.54m;2-3煤层厚0.24~14.08m,平均7.73m。

19613836760:主要聚煤期煤层分布特征
冉齐答:在这8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也基本上储集于这些地质时代煤层之中。(一)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广泛分布在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隆褶...

19613836760:印支地块成矿省(Ⅳ)
冉齐答:再上为二叠纪英安岩和早三叠世海相火山(流纹岩)—沉积建造以及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泥质碎屑岩建造,最上面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所覆盖。本区华力西期花岗岩属于钙碱性二长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等。构造线不明显,据物探资料推测有两条隐伏大断裂呈北东向分布,一为绥和—大叻断裂,一为金兰湾—朗藩...

19613836760:火山岩相划分及其特征
冉齐答:根据地质环境、火山形成方式、岩石类型及与火山机体的关系等因素,深圳市的中生代火山岩相可分为: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的陆相喷发-沉积相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陆相喷发。依喷发方式划分为爆发相、爆发-崩积相、爆发-溢流相、溢流相、侵出相、岩流自碎角砾岩相、火山通道相、爆发...

19613836760:各期岩浆岩特征
冉齐答:而广东则为中晚石炭世壶天群中夹火山岩,在连平大顶见到辉石安山岩、安山岩、钾长霏细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 二叠纪火山岩局部见到。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火山岩,见于粤东兴宁、河源、连平等地,呈夹层产于煤系地层中,主要为安山岩、中性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和酸性凝灰岩,厚度为0.5~3m;晚二叠世火山岩仅...

19613836760: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冉齐答:盆地南缘早中侏罗世地层厚度小、粒度粗、分选性差,碎屑颗粒中以石英、花岗岩、变质岩来源为主。 (3)东部地区 在豫西济源西承留,与直罗、安定同时代的马凹组厚度为233m,底部为厚9m的黄褐色中厚层砾岩夹中砂层,与下伏三叠系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部分别为砂岩、页岩夹砂岩及泥灰岩。在义马东孟村组,以厚达200余...

19613836760:(二)盖层
冉齐答:侏罗系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的义马盆地(渑池、义马一带)及东南部的确山一带。义马盆地发育完整的侏罗系,其中下侏罗统义马组为砂-砾岩、粘土岩夹煤层,厚200余...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豫西已进入盆岭构造演化阶段,出现一系列的NEE向盆地及处于盆地之间的熊耳山、崤山、小秦岭等山岭,在盆地之中沉积了较厚的红色碎屑岩。

19613836760:下-中侏罗统的成因地层格架与沉积特征
冉齐答:在西留承西部发育有代表坳陷原型边缘相的扇三角洲沉积,表明物源在西北方向。下-中侏罗统鞍腰组与中侏罗统马凹组以平行不整合面相接解。图3-19 济源凹陷中侏罗统马凹组沉积相图 图中数字为泥质厚度,单位为m 2.黄口凹陷下-中侏罗统沉积特征 在早-中侏罗世,由于受到秦岭-大别造山带SN向强大...

(编辑:本站网友)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智苑参考智韵
@ 白黑网